close

古代“高考”有多難?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

核心提示:高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,一年一度,舉國關註。作為首場語文考試的作文命題,更是全社會關註的火力點。隨著閱卷結果的公佈,每年都會有一些滿分和零分之作出現,就像古代科舉放榜一般,那些錦繡文章讓人爭相傳誦,下劣之作讓人忍俊不禁。這種以文取士、以策衡才的方式,充分說明我們華夏古國的文脈根基還在。古代科舉考試,離我們漸行漸遠。對科舉制的口誅筆伐,可謂吾耳熟焉,但未必能詳也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科舉及考試命題這個話題。




明朝繪畫中描繪的殿試情景。

考場號房,考生答題。

童試考棚。

殿試場景。

高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,一年一度,舉國關註。作為首場語文考試的作文命題,更是全社會關註的火力點。隨著閱卷結果的公佈,每年都會有一些滿分和零分之作出現,就像古代科舉放榜一般,那些錦繡文章讓人爭相傳誦,下劣之作讓人忍俊不禁。這種以文取士、以策衡才的方式,充分說明我們華夏古國的文脈根基還在。

古代科舉考試,離我們漸行漸遠。對科舉制的口誅筆伐,可謂吾耳熟焉,但未必能詳也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科舉及考試命題這個話題。

考個秀才不容易 其實科舉才起步

沒取得生員(俗稱秀才)資格的讀書人叫童生,童生年齡無大小。要成為秀才,得通過童試,包括縣試、府試和院試3級考試。

縣試一般在二月舉行,由知縣主持,分為四五場考試。黎明入場,當天交卷。被錄取者,可參加府試,由知府主持,一般在四月,及格者可參加院試。

院試是童試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,由各省學政(相當於今省教育廳廳長)主持。學政到各府州進行考試,分為3場,合格者稱秀才。

各省學政在任期3年內對所屬秀才進行兩次考試:歲試和科試。秀才經過科試,名列一二等者,才有資格參加鄉試。

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優待。每年有廩膳支取,勉強供傢庭生計,還可免除徭役。在社會地位上,秀才是讀書識禮之人,受到普遍尊敬。小民不可以與秀才平起平坐,隻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觀,惟秀才之言語是聽。

在明朝,即使是宰相,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,更不敢以便服見秀才。秀才見上官,俱用名揭,長揖而已。秀才與知縣交際,用治下門生名貼,稱老師為尊,分賓抗禮。

在我的老傢,舊時稱秀才為邑爺,以示尊敬。盡管我傢祖上曾有幾位進士和循吏,但後來在我們的村落,僅清末出瞭個秀才,當地人稱李傢邑爺。邑爺傢數代苦讀,到邑爺這代,終於博得一襲青衿。看來,在舊時考個秀才真不容易。

秀才雖然有些待遇,但生活還是貧寒的,並不一定能躋身縉紳之列。如果科舉不順,秀才們隻能另謀出路,一般去當塾師、充幕僚、行醫、當訟師、看風水、下海經商等。當然,中舉、中進士,是秀才們艷羨的最佳出路。

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許伯彥,高才強記,貧窮落魄,好說大話,鄉裡呼他為狂生。有一次去南京參加鄉試,給傢中寄信說:“一到京中,飯量大長,早晨三碗,日中三碗,晚間三碗。如此吃飯,精神安得不足?如此精神,文章安得不佳?如此文章,今科安得不中?籬笆為我拔去,墻門為我刷黑,士剛、士柔打點作公子可也!”文筆如此,看到的人都為之笑倒。

錢謙益與他同鄉有交往,在集中記載:裡中許老秀才,好即事即席為詩,杯盤梨棗,坐客趙李,臚列八句中。看來,許老秀才的詩才還是蠻敏捷的。雖說許老秀才沒中舉,但他的兒子卻在天啟 2 年(1622)考中進士,還做瞭京官學士,最終實現瞭他的願望。

明朝李紹文《雲間雜識》載:有個秀才吳平坡,平生有三大願:一願蕪湖抽分,二願買楊千戶房屋,三願買某娼為妾。弘治18年(1505),他果然考中進士,三願俱遂。此秀才三願,可謂低俗。但大多秀才期望這龍門一躍,能改變生活境況和社會地位,無疑是現實的。

秀才僅僅具備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。通往廟堂之上、實現兼濟天下理想的艱難之路,還要經過鄉試、會試、殿(廷)試3關,一般3年才一次。

鄉試、會試的競爭之激烈,遠遠超過現今的高考。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為30:1比一,中舉率約為3.3%。舉人中進士的比例,多為20:1,錄取率約為5%。可見金榜題名之難瞭。

各省鄉試和次年春禮部會試的考題,由主考官擬定,殿試有時由皇帝親自出題。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,第一名稱為解元,像眾所周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,就是南京鄉試第一的解元。

禮部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,第一名稱為會元。一般情況,會試合格者殿試都能成為進士,隻是排名先後有差異。殿試前三甲狀元、榜眼和探花由此產生。所謂“連中三元”,就是鄉試第一解元、會試第一會元、殿試第一狀元。

如此看來,鄉試、會試、殿(廷)試是一種全國性的高級公務員選拔考試。唐詩《及第謠》寫道:“水國寒消春日長,燕鶯催促花枝忙。風吹金榜落凡世,三十三人名字香。”哪個讀書人不想異日金榜題名,衣錦還鄉呢?






明朝繪畫中描繪的殿試情景。

考場號房,考生答題。

童試考棚。

殿試場景。

高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,一年一度,舉國關註。作為首場語文考試的作文命題,更是全社會關註的火力點。隨著閱卷結果的公佈,每年都會有一些滿分和零分之作出現,就像古代科舉放榜一般,那些錦繡文章讓人爭相傳誦,下劣之作讓人忍俊不禁。這種以文取士、以策衡才的方式,充分說明我們華夏古國的文脈根基還在。

古代科舉考試,離我們漸行漸遠。對科舉制的口誅筆伐,可謂吾耳熟焉,但未必能詳也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科舉及考試命題這個話題。

考個秀才不容易 其實科舉才起步靜電機租賃

沒取得生員(俗稱秀才)資格的讀書人叫童生,童生年齡無大小。要成為秀才,得通過童試,包括縣試、府試和院試3級考試。

縣試一般在二月舉行,由知縣主持,分為四五場考試。黎明入場,當天交卷。被錄取者,可參加府試,由知府主持,一般在四月,及格者可參加院試。

院試是童試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,由各省學政(相當於今省教育廳廳長)主持。學政到各府州進行考試,分為3場,合格者稱秀才。

各省學政在任期3年內對所屬秀才進行兩次考試:歲試和科試。秀才經過科試,名列一二等者,才有資格參加鄉試。

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優待。每年有廩膳支取,勉強供傢庭生計,還可免除徭役。在社會地位上,秀才是讀書識禮之人,受到普遍尊敬。小民不可以與秀才平起平坐,隻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觀,惟秀才之言語是聽。

在明朝,即使是宰相,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,更不敢以便服見秀才。秀才見上官,俱用名揭,長揖而已。秀才與知縣交際,用治下門生名貼,稱老師為尊,分賓抗禮。

在我的老傢,舊時稱秀才為邑爺,以示尊敬。盡管我傢祖上曾有幾位進士和循吏,但後來在我們的村落,僅清末出瞭個秀才,當地人稱李傢邑爺。邑爺傢數代苦讀,到邑爺這代,終於博得一襲青衿。看來,在舊時考個秀才真不容易。

秀才雖然有些待遇,但生活還是貧寒的,並不一定能躋身縉紳之列。如果科舉不順,秀才們隻能另謀出路,一般去當塾師、充幕僚、行醫、當訟師、看風水、下海經商等。當然,中舉、中進士,是秀才們艷羨的最佳出路。

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許伯彥,高才強記,貧窮落魄,好說大話,鄉裡呼他為狂生。有一次去南京參加鄉試,給傢中寄信說:“一到京中,飯量大長,早晨三碗,日中三碗,晚間三碗。如此吃飯,精神安得不足?如此精神,文章安得不佳?如此文章,今科安得不中?籬笆為我拔去,墻門為我刷黑,士剛、士柔打點作公子可也!”文筆如此,看到的人都為之笑倒。

錢謙益與他同鄉有交往,在集中記載:裡中許老秀才,好即事即席為詩,杯盤梨棗,坐客趙李,臚列八句中。看來,許老秀才的詩才還是蠻敏捷的。雖說許老秀才沒中舉,但他的兒子卻在天啟 2 年(1622)考中進士,還做瞭京官學士,最終實現瞭他的願望。

明朝李紹文《雲間雜識》載:有個秀才吳平坡,平生有三大願:一願蕪湖抽分,二願買楊千戶房屋,三願買某娼為妾。弘治18年(1505),他果然考中進士,三願俱遂。此秀才三願,可謂低俗。但大多秀才期望這龍門一躍,能改變生活境況和社會地位,無疑是現實的。

秀才僅僅具備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。通往廟堂之上、實現兼濟天下理想的艱難之路,還要經過鄉試、會試、殿(廷)試3關,一般3年才一次。

鄉試、會試的競爭之激烈,遠遠超過現今的高考。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為30:1比一,中舉率約為3.3%。舉人中進士的比例,多為20:1,錄取率約為5%。可見金榜題名之難瞭。

各省鄉試和次年春禮部會試的考題,由主考官擬定,殿試有時由皇帝親自出題。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,第一名稱為解元,像眾所周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,就是南京鄉試第一的解元。

禮部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,第一名稱為會元。一般情況,會試合格者殿試都能成為進士,隻是排名先後有差異。殿試前三甲狀元、榜眼和探花由此產生。所謂“連中三元”,就是鄉試第一解元、會試第一會元、殿試第一狀元。

靜電油煙機出租如此看來,鄉試、會試、殿(廷)試是一種全國性的高級公務員選拔考試。唐詩《及第謠》寫道:“水國寒消春日長,燕鶯催促花枝忙。風吹金榜落凡世,三十三人名字香。”哪個讀書人不想異日金榜題名,衣錦還鄉呢?

如能當上主考官 那是畢生的榮耀

古代的主考官,即“高考命題組”,他們由哪些人組成呢?

一般鄉試主副考官兩人,同考官4人,提調一人,還有其他官員。會試由京師禮部主持,主考官一人,副考官3人,另有同考官十八房房官,及各種執事官。

主副考官的任命,嚴格而謹慎,均由皇帝指定。會試大總裁,一般是閣臣與輔臣,鄉試主副考官一般出自翰林院大學士,這些人都是狀元、榜眼、探花級學霸出身,也有從地方官吏中挑選文藝品德俱佳的。

清朝雍正帝怕翰林官員年久荒疏於文藝,不能衡文,要親自考試,挑選為人謹慎的考官。這說明,封建帝王也有希望科考相對公平和渴望搜羅人才的一面。

在古代,能充當一次主考官,典試一方,選拔人才,會被視為畢生的榮耀。被錄取的考生,就是主考官的門生,門生們稱主考官為座主或座師,這也是官場上的一種關系網。

沈德符《萬歷野獲編·科場》有則十典文衡的記載。

明朝宣德至正統年間,翰林院大學士、禮部右侍郎錢習禮10次充任鄉試、會試主考官或讀卷官,被稱為極奇之盛事。他在主考正統10年(1445)的會試中,慧眼識得商輅為狀元。有明一代,“連中三元”的人,隻有安徽貴池人黃觀與浙江淳安人商輅兩人。

嚴格意義上來說,黃觀與商輅雖然中過“三元”,但並不連續。黃觀在洪武17年(1384)考中解元後,因父喪居裡,洪武23年(1390)會試的會元、殿試狀元,中間有6年間斷。

商輅在宣德10年(1435)鄉試中考中解元,正統10年會試考中會元、殿試考中狀元,中間有10年間隔。“連中三元”在科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,這也為錢主考官增譽不少。

明朝高級官員中,梁儲曾兩次主考會試、兩次主考順天鄉試;楊榮曾主考京畿鄉試一次、9次任殿試讀卷官;蹇義、王直曾10次充任讀卷官;劉健曾一次主考會試、兩次主考兩京鄉試、4次會試同考、六充廷試讀卷官;李東陽曾兩次主考兩京鄉試、兩次會試同考、兩次會試主考、8次充讀卷官。這些人都可稱為“十典文衡”。

明嘉靖年間,禮部尚書張潮(四川內江人)曾任過一次鄉試和兩次會試主考官。在嘉靖23年(1544)主考會試時,張潮忽然生病,卒於奎星堂考場上。

以上都是閣臣或輔臣任主考官。還有一個舉人出身的州府儒學教授,居然屢為考官,這在輕視乙榜舉人入仕的中晚明官場上,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瞭。

此人名陳觀,最高職務是從八品的荊州府教授。《萬歷野獲編》稱他有4個奇特之處:一是舉人直選府教授,升國子助教,又歷外任四郡教授;二是教職任考官從來沒有超過3次的,而陳觀6次任考官;三是陳觀從洪武年間中舉到正統年間任考官的時間,長達50多年;四是陳觀官職卑下,退居林下後,又特選為主司,且屢為主考,又為分考。

陳觀去世後的墓志銘,由朝廷首輔陳循撰寫。如此高的規格待遇,真是個奇人瞭。

其實,陳觀擔任考官,一定是有過人之處的。他有一篇文章《吳公堤記》至今廣為流傳,足見文章盛事,並不一定與功名相埒。有些人官卑職低,埋沒風塵,隻是時運不濟罷瞭。

科考命題是難事 出得不好被嘲笑

這些考試的題目是什麼樣的呢?先說命題規則。

明清鄉試和會試一般考3場,每場3天,連續9天,關在狹小的號房裡,僅能容膝,自帶幹糧。這對考生的身體,也是一種考驗。

鄉試初場一般考7道題,四書文3道,每道200字以上;五經文4道,每道300字以上。這7篇應試八股文章被稱為“七藝”,最為關鍵。

第二場試論一道,300字以上;試詔、誥或表一道;考判語5道題,即判斷刑獄案件的評語。第三場,試經史時務策5道,每道300字以上。

清朝大致沿用明制。乾隆帝喜歡作詩,在第一場加入瞭賦得五言八韻詩一首,字數八十,詩不重字,韻不重押;“七藝”分為兩場,字數增加到700字以上,違者不錄。

以四書五經及史書為范圍出題,可以出的題目很多。所試題目,摘取經書中大道理、大制度,關系人倫治道者,然後出以為題。

如明朝宣德帝出題親試:“諸葛孔明可興禮樂論。”宣德5年(1430)殿試題:“用人何以得其力論。”

崇禎7年(1634),崇禎帝殿試親自出題策問:“所與共治天下者,士大夫也。今士習不端,欲速見小。茲欲正士習以復道,何術而可?……今欲滅敵恢疆,何策而效?……但欲恤民,又欲贍軍,何道可能兩濟?……往古文武似不甚分,今奈何牢不可破?爾多士留心世務久矣,其逐款對答毋諱。朕將親覽焉。”

康熙57年(1718)江南首題:“舉賢才焉知賢才而舉之。”次題:“大哉聖人之道。”

道光帝曾以恐懼修省,以迓和甘疏命題試考生。

既要顯示主考官的水平,又要讓考生考出水平,命題是件很難的事。如果錄到優秀的考生,主副考官會贏得識才聲譽,反之會讓人恥笑。

明萬歷年間,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李廷機曾是鄉試解元,萬歷11年(1583)的會元、榜眼。他任萬歷22年(1594)應天府鄉試主考官,首題出“管仲之器”。

當時的南京國子監祭酒馮夢禎,是萬歷5年(1577)的會元。兩人都是學霸,並且有點過節,原因是李廷機會元的機會差點因馮夢禎而失去。馮夢禎當時是一房考官,看不上李廷機的文章,推薦江西安福籍考生鄒德溥為第一。這事傳到李廷機耳朵裡,他就十分不喜歡馮夢禎瞭。

這次李廷機到南京任主考官,馮夢禎又掌南院。馮夢禎看到作文題目後就作擬程一首,一時膾炙人口。按規則,擬程是主考官擬作的示范文章。李廷機的擬程一出,比馮夢禎的大為遜色,這梁子越結越深。

兩人相見時,馮夢禎說:“您今年主考取士,不但文章好,就是擎榜(科舉取士的末一名)徐某,也是名實俱稱,果然能擎得起榜呀!”

李廷機一聽,覺得話中有話呀,回去後細細察問,原來最後一名徐學易,以力大而聞名,在國子監中能將堂柱拔起來離地幾寸,文章不佳,但確屬大力士之類。這是譏諷主考取士眼光不行呀,李廷機因此更加憤憤不平。

命題若是犯瞭諱 搞得不好掉腦袋

中國的漢語內涵豐富,如果有人利用考官出的題目做文章,牽強附會,後果不堪設想。有時,命題是一件有風險的事,搞不好會掉腦袋。

唐僖宗時,主考官出瞭個題目是“至仁伐至不仁”。當時正值黃巢起義,攻入長安,僖宗避地西蜀,考生們作詩說:“主司何事厭吾皇,卻把黃巢比武王。”武王伐紂,是至仁伐不仁,黃巢如何能與武王相比呢?因此,這事被士人笑話。

永樂7年(1409),禦史彈劾翰林侍講鄒緝、左春坊左司直郎徐善述,主考時出題偏題,鄒緝等被下獄。

嘉靖帝喜歡道傢,對祥瑞異相喜聞樂見。嘉靖12年(1533),河南巡撫吳山獻靜電油煙機租賃白鹿,為大臣諂媚之始。此後,白兔、白龜、白鵲相繼不絕。袁元煒任嘉靖41年(1562)會試主考官時,幹脆以“靈臺”命題,考生隻好滿篇胡吹那些鶴鹿珍禽異獸瞭。

嘉靖帝的忌諱很多,因此鄉試、會試命題都是諛詞。如果考官出題不慎犯瞭他的諱,隻有死路一條瞭。

命題的風險,到瞭清朝更是加大。雍正年間禮部侍郎查嗣庭案,召來橫禍的是他在雍正4年(1726)在江西鄉試出的考題:“維民所止。”這本是出自《大學》中引用詩經句“邦畿千裡,維民所止”,卻被誣告為是斬瞭雍正的首。查嗣庭最後被罷官,死後又開棺戮屍。

乾隆20年(1755),甘肅巡撫胡中藻因文字獄被處以斬刑。乾隆帝痛斥胡中藻詆訕怨望,非人類中所應有。乾隆在諭旨中稱,胡中藻在出的試題內,出《孝經》句“乾三爻不象龍”作為考題,《易經》乾卦六爻都是取象於龍,哪有三爻不在六龍之內呢?龍與隆同音,其詆毀之意可見。

這真是考場有風險,出題需謹慎呀!

時任權臣被捧罵 經常出現在考題

當然,諂媚權臣的題目也層出不窮。

萬歷首輔張居正執臺閣期間,萬歷 7 年(1579),山東、貴州第二題為:“敬大臣則不眩。”萬歷10年(1582),湖廣出題:“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”這是張居正的桑梓之地,最有媚功。

萬歷7年,禮部侍郎高啟愚主南京試,出題:“舜亦以命禹。”當時,張居正權勢正盛,諂媚拍馬的官員稱他功比伊周,最後吹成功比大禹。這真是沒底線瞭。

江南應試的秀才平時都沒有模擬過此類題型,被這考題難住瞭,皆擱筆不書,大罵考官,說用受禪之事諂媚首輔。這本是一道考題,但往政事上比附,那就鬧大瞭,一時海內揚名。

張居正去世後,在言官們與閣臣的鬥爭中,有禦史丁此呂上疏揭發鄉試出題“舜亦以命禹”,是勸進張居正當皇帝,高啟愚因此被罷官。

此後,諂風稍衰,諷訕者漸出。

萬歷16年(1588)河南鄉試,出《孟子》好善章後二節內容:“好善優於天下,而況魯國乎?夫茍好善,則四海之內,皆將輕千裡而來告之以善;夫茍不好善,則人將曰:‘訑訑,予既已知之矣。’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裡之外。士止於千裡之外,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。與讒諂面諛之人居,國欲治,可得乎?”出題者意在譏切當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,申時行聽後非常不高興。

萬歷22 年應天鄉試,主考官李廷機以“管仲器小”命題,福建以“鄙夫事君”命題,都被認為是譏指當時的首輔趙志皋,也有說是諷指兵部尚書石星的。借孔老聖人的語錄罵人,這種命題讓考生覺得是“你懂的”,太歡樂瞭。

崇禎4年(1631),主考官鄭之元出論題:“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。”大傢認為是指斥內閣大臣溫體仁的。

這些題目還好些,起碼是完整的一句,知道出自何章。有的考官將經書語句截斷牽搭作為題目,讓考生找不到北,這就是截搭題。

清朝咸豐年間的河南學使,翰林出身,心高氣傲,出題特別謬妄。單句必然有妖,截搭題如羊父母幹龜動乎、鱉生焉之類,讓考生們茫茫然無法下筆。

一次,他去兩個縣對秀才們進行年考,每縣分別出瞭一道題,一個是獸蹄鳥跡之道,一個是雞鳴狗吠相聞,戲謔秀才們字不成文,水平不高。

河南的主政官們實在受不瞭,指使言官們上疏彈劾,說他割裂經傳,玷辱斯文。最後,此人被革職。

科舉應試專業戶 連續幾代出猛人

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很大,考生們不僅要熟讀四書五經和名儒疏解,還要通曉史冊。這些科目讀下來,耗費大量時光,頭發都會讀白,古人稱為皓首窮經。

有個《儒佛兩不收》的笑話,說是杭州秀才楊兆南,死後一年托夢於妻子說:“人死必有所歸。我生前是個儒士,司魂者把我送到文昌所,帝君出題試我,我不能作,帝君不收;司魂者再把我送到佛菩薩處,佛出經問我,我不能解,佛又不收。可憐我彷徨陰間,沒有歇足之地。”這從另一面反映出楊秀才才疏學淺,沒吃透儒釋經典,患瞭懼怕考題綜合癥。

為應付科考,走捷徑,猜題很重要。宋朝有個讀書人王應麟,博學多才,一次看到杭州官府給皇宮進貢野蠶繭及絲綿紗絹,就跟同學們說:“今年會試萬一以此命題,我們作文中間將如何鋪敘?”

同學們都被問呆瞭,相顧無語。於是,王應麟先擬一聯:“繅絲纖纊,無慚禹貢之征;冰素方空,不數齊官之獻。”絲綿紗絹,四物皆備,同學們無不嘆服。

清朝學者王應奎《柳南續筆》記載說,順治15年(1658)的殿試在瀛臺由順治帝親試,題目是《瀛臺賦》。常熟的陳宿源,是前明老秀才陳式的兒子,陳式曾經作過一篇《燕都賦》,自認為是得意之作,叫陳宿源從小熟背。這次陰差陽錯碰上瞭,陳宿源把老爸的《燕都賦》略將修改,頃刻而就。順治帝一看,連聲叫好,欽定為第二名。

因為猜題,要狂刷考題,就出現瞭很多應考的時文選,把科舉考試中認為做得好的八股文范文集中起來,供考生們閱讀和模仿。這相當於現在的教輔材料,不過當今做教輔的,可不像古代儒林那麼落拓瞭。

那些科舉成功的士大夫傢庭,子弟們一出生,就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培訓教育,在科舉考試中會出現累世中第的傢族性現象。可以說,這些傢族就是應試專業戶。

明清時期江蘇太倉的王世貞傢族和王錫爵傢族,就是典型代表。在科舉出仕方面連綿不絕、代代延續外,在文學和藝術方面,也是代有人才,俊彥輩出。

明朝文壇盟主王世貞的傢族,按祖源稱為瑯琊王氏。4代中,共有10人進士及第。另一傢有“祖孫宰相”、“兩世鼎甲”之稱的王錫爵傢族,按祖源稱為太原王氏。5代內,進士及第有11人。

萬歷16年(1588),王錫爵的兒子王衡參加北直隸鄉試第一,成瞭解元。當時朝官聯名彈劾主考官黃洪憲是在拍王錫爵的馬屁。萬歷帝親自復試所劾舉人,王衡還是第一。

王錫爵是個很有自尊的人,不允許兒子去參加會試。王錫爵回鄉多年 後的萬歷 29 年(1601),王衡參加會試,考中榜眼。王衡授官後不久就辭官歸鄉,每天教兒子王時敏習文為樂。他每天出一考題,然後自己作一范文,這是模擬科舉考試要從娃娃抓起。

古人講究孝道,晚輩早晚都要去長輩那裡看望,陪老人講幾句話。王時敏每晚去向祖父王錫爵問安時,王錫爵都會問:今天什麼題?你爸爸寫的文章說瞭些啥?

王時敏就把王衡寫的作文呈上,王錫爵一看就說不好,拿紙筆來,看你爺爺怎麼寫的,不構一思,頃刻而成。

後人把王錫爵寫的這些作文匯集成冊,取名《課孫草》,就是教孫子應試所草就的文章。看瞭王錫爵這樣的人傢,就知道為什麼他們一門多科舉猛人的原因瞭。

當然,明清兩朝還有很多這樣的士大夫傢族,如四川新都的楊廷和傢族,廣東南海的倫文敘傢族,安徽桐城的張英一門十二進士、六代翰林,江蘇昆山顧炎武的外甥徐元文傢族等。



返回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
arrow
arrow

    fgbb0ua7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